close


20130416

2013年4月13日(周六)參加了一場在新店碧潭舉辦的<2013新北市碧潭盃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這也是我首度參加鐵人三項賽,在這個運動圈子裡的說法是"初鐵":--初次的鐵人賽。從為何參加開始,一連串的過程都是新鮮的,活動結束後的感觸也就特別的深。賽後有許多的感動是文字或語言較難以表述的,但由於是第一次的體驗,還是得留下一些比較具體的心得來做為記錄和回憶;而用Q&A自問自答的方式或許比較容易說出這段故事的前因後果。

 Q: 為什麼會想要參加這項活動?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

A: 應該從半年前開始說起。我喜歡騎單車運動,不管是一個人或是三五好友,利用休假日踩著雙輪到戶外去追追風、流流汗是主要的休閒活動之一。在去年10月之前也偶爾會去參加一些跟單車有關的休閒活動或難度稍為高一些的挑戰賽,包括會令人賽後體力整個虛脫的"武嶺"或"200k"挑戰活動。

去年9月底月看到新竹一則新竹在11月底有場鐵人二項賽活報開始報名的訊息,仔細研究它的活動規則,除了要騎32k的單車之外,其前後還有各5k的路跑,直覺有趣好玩,也因為活動場地就在我工作所在地附近,有地緣關係,於是在好奇心的趨使下立即以網路報名參加。騎32k的單車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但前後5k的路跑可就從沒試過,記憶中這輩子(包括當兵服役時)從沒試過跑這樣長的距離,得好好練習一番,熟悉一下那是什麼感覺,心裡總以為對有運動習慣的我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於是10月初找了一個清晨,找了一條車流不多的5k路線去試跑,不跑不知其苦,跑了之後一路把自己搞得上氣不接下氣,走走停停的花了40幾分鐘才勉強完成,我就知道事情不妙,5k路跑對當時的我並沒有想像中的簡單。不過由於距離比賽日期還有段時間,還是覺得有機會調整進步,於是做了點功課,參考了一些有經驗跑友的心得,自己擬訂了一份8周的自我訓練計劃,一步一腳印的進行操練,雖然訓練內容的執行率只約60%左右(有天候不佳的原因,也有工作時間上的理由等等),但11月底活動日之前一周我已可以連續的跑完10k的距離,约1小時多一點的時間,相對的,那時的5k距離就比較得心應手了,比較有信心一些,雖然還得用30分鐘左右才能完成。

沒想到這樣的機緣,我逐漸的喜歡上了慢跑這檔事,每周總會選個一二天的清晨到新竹科學園裡的靜心湖畔去跑步運動。

11月25日的新竹鐵人二項就在好玩的心態下跟兩位同事一起去參加,而且順利的完賽;賽後果然也是疲累不堪,但卻有種跟單車挑戰賽後不一樣的興奮跟滿足感。於是撩起了我想更進一步參與路跑活動的興趣,賽後沒幾天,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一口氣的陸續報名了次(2013)年3月份的萬金石馬拉松賽21k、台北國道馬拉松賽21k、New Balance(台北)路跑賽12k,以及4月份在新店碧潭的一個鐵人三項賽,當時只有活動時地,賽程細節都還沒有的情況下,還是像著了魔似的,鐵了心的先報名再說,反正當時的想法就是想一一的去挑戰它們。

12月初台北有場舉辦多年而且頗具規模的馬拉松賽事--台北富邦國際馬拉松賽,有3k、9k、21k和42k等不同距離的賽程,我沒報名(來不及,早就截止報名了。)但是由於活動就在台北市政府廣場開跑,離家近,所以當天一早就臨時去取得一個現場報名的3k休閒組號碼布,然後偷偷混進9k組的人潮中,跑了一趟仁愛路。說是人潮可不騙人,人山人海 ,各種里程的組別加起來約莫6、7萬人(那天的新聞報導加碼號稱10萬人參賽),實在用盛大還不足以形容那種場面,簡直是對我來了場路跑賽規模的震撼教育,認知到這種活動還真的有這麼多人在參與,以前真的都不曉得。

Q: 要參加鐵人三項賽有做什麼特別的準備或訓練嗎?

A: 我在參加完新竹鐵人二項賽之後腦海中逐漸的有一個期許成型,而且越來越強烈,那就是要在2015年我滿55歲生日之前至少完成5次的馬拉松賽及5次的鐵人三項賽(??? 5+5 v.s. 55 啦) 。馬拉松賽不是一般有興趣的人想跑就能跑的運動,沒做好準備是很容易受傷的,一般有經驗的人是不鼓勵外行人太衝動的去參加,也因為如此,我給自己訂定了一個目標,就是用一年的時間準備,2013年底在老家田中鎮有一項2012年首度舉辦並頗受好評的"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賽",我將之鎖定為我的初馬--初次參加的馬拉松賽。但在參加馬拉松賽之前,則決定先挑戰難度稍低一些的鐵人三項賽,於是當時選定4月碧潭的這場賽事做為序幕場。

在此之前較生疏的路跑,就用以賽代訓的方式來練習,那也是為何報名並參加了三月份的三場路跑賽,每兩周就正式的去跑一次比鐵人三項(10k)更長距離的路跑里程。為了這些路跑賽當然也有擬訂自我訓練的計劃,計劃期間是12周,不過執行率也因工作或天候的關係,不到60%,但是對於在限時內完賽的信心確是百分百的;而鐵人三項中最沒把握的就是第一項的"游泳",雖自信對水性不陌生,平時對游泳運動並不是特別喜歡,但也從沒畏懼過,不過在水裡就僅限於"蛙式游法"這一招,其它的游法並不靈光,可是從一些網路上的鐵人經驗談中了解,為了因應鐵人三項後兩項的單車與路跑都是必須借助腿力來完成的前題下,第一項的游泳多數人建議用以手臂力量為主的"自由式"來游那1.5公里的挑戰,蛙式則絕大部份是以腿部力量在推動,不適合。這下可好,自由式一直以來我就是游得零零落落,50公尺可就是極限,就必須靠在池邊休息調整呼吸了,另外即使是用熟悉的蛙式也從未一口氣游過200公尺以上,這下真的可好,不得不要審慎的看待這檔事了。

經過買書、蒐集游泳訓練資料後,決定以學會Total Immersion中文稱為"魚式游泳"的自由式技術為目標,另外以在新竹科學園區內聯華電子的活動中心裡面50m的標準泳池為我的集訓基地,不過也是用瞎子摸象自我學習式的模索訓練。大概去了泳池10趟吧,才終於在鐵人三項賽的前一周完成一口氣可以游1500公尺的目標,但終究練得不夠徹底,只能自由式與蛙式混合著游來完成,但那時畢竟還是給自己在最後一刻打了劑強心針,更相信自己能在這一個項目在限時的50分鐘內完成。

而單車的訓練相對於游泳和路跑就少得多了,由於年初之際屬於冬天的天候狀況很不穩定,而且冬天本就不是騎單車季節,再加上自認是比較有把握的項目,於是幾乎在三四個月內只騎過一兩次,而且不是長距離,強度也不高,總之就是較不把單車訓練當一回事,事後證明,錯!! 沒練習就是有差,真正下去騎時就會騎得有夠差,在初鐵中活生生的學到了教訓。

Q: 在碧潭的這次活動過程中有什麼特別的印象或是體驗?

A: 條列式的來說明好了。

1.賽前三、四個月在蒐集資料時即得知4月份碧潭的水溫偏低,大會也開放穿防寒衣,因此我自國外的運動用品購物網站中購買了一件防寒衣。4月13日那天台灣地區遇冷氣團來襲,氣溫僅17度c,水溫据說降到15度左右,沒防寒衣保護是很容易失溫的,現場確實有好多的狀況發生,其中之一就是因游泳失溫造成,另外就是連續多日的下雨,水流增強、水質混濁,這都直接的增加了其難度;賽後有人事後統計,報名參加的1200多人中,未報到或是棄賽的高達500多人(約42%),棄賽的主要原因應該就是游泳項目造成的。

2.賽前也試過穿防寒衣入水試泳,但因衣服本身有浮力,兩腿會離水面較近,用蛙式游起來蹬足力道會受到影響,效能上會打不小的折扣,不好游,倒是自由式則相反,雙腿不需要怎麼踢水也不大會下沈。於是賽前即有想以自由式為主蛙式為輔的策略來試試。活動當天一出發即刻用自由式來開始,可是因緊張吧,加上水流的關係,呼吸一直不順暢,根本游不動,只好改蛙式,可是一踢腳可明確的感覺到踢水力道的不足,也動不了,只能用抬頭蛙慢慢的載沉載浮,前200公尺游了好久好久,而且開始擔心無法在時限(50分鐘)內完成這一項,後來不知為何,意志力還是湧現上來了,才鼓足了勇氣,將頭栽入水中,用蛙式賣力踢水前進,也因為可以體會到果真產生一點效果,信心也回來了,而且自由式也可以交叉使用,就這樣混合著兩式併用,逆水而上,到了折返點(750m)之後回程是順水,就以自由為主蛙為輔的方式進行,後段就比前半段順多了。上岸時,兩腿還真的會發軟,我在水岸邊站了10來秒,深深的吸了幾口氣,感覺雙腳更踏實一些之後才敢離水。

3.前面說過,單車的部份我賽前並未用太多的心,結果在過程中吃盡了苦頭。因市區交管限制的不易,賽事安排是找了條較易封路的路線進行繞圈賽,要繞6圈,平均每圈6k多,也就是騎3k多就要折返一次。當天真的超不好騎,除了路小人(單車)多之外,雨一陣一陣的下,速度怎麼樣也拉不上去,另外,去程順風,回程卻是有點逆風,搞得感覺像爬坡賽,過了半程體力就有些不繼,只得採用高迴轉速但放慢速度的策略來騎。而且賽程本應騎40k,但當我數圈數數到接近5圈之時,碼錶的里程數僅顯示約30k,搞得我誤以為自己只跑4圈而多算了一圈,正想去大會的電腦晶片計時區確認之際才看到其實路旁有一個完成圈數的電子看板,會自動感應繫在腳上的晶片來顯示資料,我完成第5圈時看到,再繞一圈,不管里程,確認了顯示完成第6圈的訊息之後就往轉換區騎去。事後才有人反映說這次的距離不到40k,主要是游泳上岸後到轉換區的距離就有800m,太長太遠了,單車里程的縮短是個折衷的取捨吧?我也不懂,反正跟著眾人往前衝就對了。

4.路跑10k也是繞圈賽,要繞兩圈(每圈5k),從碧潭大橋下的轉換區沿著河濱步道跑到陽光橋再折返。第二次出轉換區之後,一雙腳根本就重得要命,都快抬不起來,只能以小碎步移動,直到跑差不多1公里後才恢復正常一些,但也僅一些些,呼吸方面還算可以,但腿力就弱多了,只能再以所謂的"補給站推進策略"(我在跑21k的路跑賽時用過,就是每遇補給站就進站喝水,從經過補給站之頭到尾則是邊喝水邊步行,稍稍做個休息。)這一次大會設有兩個補給站,也就是平均每跑約2k就會經過一次,把全程切割成5小段(繞圈賽的關係會經過4次水站),每完成一段就可多建立一點信心,以及可以看到或者是說可以預期下一個水站目標,一步步的推進。可惜的是,前兩項體能耗損嚴重,路跑這一項用了超過80分鐘才完成,若以單項來看是超過它的時限70分鐘的,所幸前面的游泳和單車有爭取了一些時間備用。

5.再來說說補給。鐵人三項除了菁英組或實力堅強、經驗實力較好的參賽者可以一氣喝成的完賽之外,業餘的參賽者三、四個小時的運動,在途中不補充點能量是不行的。我賽前就擬訂了一個補給策略,也就是在游泳轉單車的轉換區內先吃一包energe in,再喝幾口運重飲料,騎上單車後以水壼的飲水為主,每6公里小喝一口,再最後的5公里再吃一包已先預備在後口袋的能量膠補充體力。路跑的話就以補給站的水為主,不另自備補充物,不過因為當天天候較涼,汗流不多,若是像6月將在新竹南寮的那場10:00才出發的賽事,若遇好天氣,賽程幾乎都會在日正當中,補充飲水就會顯得特別的重要,策略也會不一樣。

5.這次除了天氣不佳的因素略為可惜之外,路線的安排也有很多人批評,但据說這是第一次在大台北地區辦,我想在市區辦活動要協調的事一定高過其它地區很多,不容易,但畢竟還是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下次若在同一地點辦,把缺點改善一下,我也還是會參加的。鐵人三項,真累,但真好玩。

Q: 接下來呢?有什麼計劃?

A:5月底之前因事忙沒有想要參加什麼活動,但仍會找時間跑跑步,以及再繼續我的自由式魚式游法的學習,把自由式好好的學起來也是重要的短程目標,倒是我已經報名並確定要參加6月份的三項活動,依序為6/9台北市阿甘路跑嘉年華,也是跑21k,6/23是在新竹南寮舉辦的Lava鐵人三項賽(將會是我的第二鐵),是要游海泳的哦,6/29與一些同事將參加由苗栗郵局主辦的一個100k萬人單車活動。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東哥 的頭像
    東哥

    東哥的部落格

    東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